jrs低调看高清直播

您现在的位置是: > 足球新闻 > 正文

足球新闻

中超联赛:央视达成转播协议,周六晚将直播一场比赛

2024年08月31日 21:03足球新闻
“揭幕战央视也转播了,但当时协议还没签,是专场转播方案,后来才转为商定的全赛季转播方案。”一位版权方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新的转播方案是,央视每周六晚转播一场中超比赛,另外可以灵活选取20场中超比赛。最终价格不方便透露,但双方都做出了让步。

“揭幕战央视也转播了,但当时协议还没签,是专场转播方案,后来才转为商定的全赛季转播方案。”一位版权方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新的转播方案是,央视每周六晚转播一场中超比赛,另外可以灵活选取20场中超比赛。最终价格不方便透露,但双方都做出了让步。最终目的是兼顾中超大局,所以央视的转播会覆盖16支俱乐部的主场比赛。也就是说,不可能一直转播强队的比赛或者焦点比赛。”

具有公共频道属性的央视体育频道对中超联赛的转播,自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一直是全国大多数球迷享受中甲、中超联赛的主要渠道。在版权价格由中国足协领导层决定的年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超联赛整个赛季的转播费不过几百万元,单场比赛最低几万元就能“搞定”。因此,面对泰奥迪斥资80亿元购得中超联赛5年版权、乐视体育一个月前斥资27亿元购得中超联赛2年全球网络独家转播权的事实,央视体育频道和央视网都需要向已经买下核心资源的资本力量“让步”。

因此从本赛季开始,球迷们将不得不被动适应中超免费资源的减少。有地方卫视承担主场转播任务的城市球迷或许可以免费看两场中超比赛,但16支中超俱乐部分布在14个城市,大量球迷仍要依赖央视体育频道的转播才能欣赏到转会费过亿、年薪数千万元的顶级外援的表演。

因此JRS直播,转投新媒体,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中超或许成为不想错过中超精彩的资深球迷首选的观赛方式——乐视体育提供中超全部比赛的转播,而传统的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则受版权限制只能进行文字直播。据记者了解,体奥动力在分发网络转播权时,曾希望几家视频网站“集资”购买版权,但几家传统网站商量后觉得“一年五亿多”的价格太吓人,“连一半成本都收不回来”,最终乐视网抢到了独家转播权。业内人士认为,乐视网之所以愿意独占网络转播权,“是为了做好中超比赛付费观看的准备”。

“全球成熟的职业体育赛事,特别是职业足球赛事,基本都是靠转播商的投入支撑起来的。付费观看优质体育赛事在中国不会有捷径可走。”乐视体育毫不避讳地表示,想要以“体育生态”的理念改变中国体育产业的旧秩序和旧规则。该公司副总裁余航在3月初的一场行业峰会上表示,“过去几个赛季,有七八家网络平台转播了中超比赛,但基本只是提供简单的信号转播。我们希望尝试的付费比赛,必须建立在增加用户享受的附加服务的基础上,尤其是一旦下赛季中超联赛抽签能够开放,我们就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中超视频新浪体育网_新浪中超体育视频_中超新浪体育赛事直播

然而,要让球迷在心理上接受“付费观看中超联赛”并非易事——近日,有一项针对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读者“是否接受付费观看中超联赛”的调查显示,受访观众中,有53.3%和37.8%分别在电脑和移动端观看过中超联赛,有58.94%的人曾在电视上观看过中超联赛。

在每轮关注中超联赛的受访者中,48.6%的观众选择“不接受付费观看中超比赛”,仅18.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另有32.4%的受访者认为“视收费情况而定”。在黏性较高的球迷中,对于中超联赛的焦点赛事,7.4%的受访者可以接受在移动端观看中超比赛每场11元及以上的价格,22.2%的受访者可以接受每场6元至10元的价格,70.4%的受访者认为每场5元以上不可接受。此外,对于非焦点赛事,11.1%的观众可以接受单场6元及以上的价格,24.1%的受访者可以接受单场3元至5元的价格,64.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超过2元则不会观看。

上述数据显示,对移动终端依赖程度较高的18-22岁球迷,目前由于大多没有收入来源,不愿意付费观看中超比赛。事实上,在“偶尔关注中超”的受访者中,61%不接受付费观赛模式,而6.6%和32.4%接受并依赖付费。对于焦点赛事,5.3%的观众可以接受每场11元及以上的价格,36%的观众可以接受每场6至10元的价格,58.7%的观众认为超过5元就无法接受。对于非焦点赛事,9.3%的观众可以接受每场6元及以上的价格,29.3%的观众最多可以接受每场3至5元,超过2元则有61.33%的观众会选择不看。

这意味着,中超的潜在观众同样没有“付费收看”的心理准备。“宿舍里四人都有电脑,确实有人在电脑上看足球转播,但没听说有人付费收看。一是学校网速不是很快,浏览网页没问题,看转播可能会卡。二是中超毕竟和英超不一样,比赛不够精彩,不值得付费收看。”一位准备以中超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告诉记者,“中国体育产业其实已经停滞多年,刚刚开始回暖,电视付费收看的条件还不成熟,这条路可能很难走下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郭建、实习生毕若旭